我們預測下班時間的交通,這讓我們決定回家的路線,和採用的交通工具。我們預測明天會不會下雨,這讓我們能準備好雨衣雨傘,以免淋濕。我們預測股市的漲跌,這讓我們可以透過交易來獲取財務上的利益。我們預測未來社會的變化,這讓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接下來該學習些什麼,以因應趨勢。
這些預測都是非常具有實用性的:幫助我們做更好的決定,採取更有利的行動。
也因為這些預測對現實有所助益,「如何預測」也就各自形成了知識領域,讓專業人士可以分工。而專業分工發展到後來,通常都是自成一個 slef-sustained 的圈子,建立一套圈內人的評量標準;至此,原始的目的也就不那麼重要了。
倒不是說這種發展有什麼不對,只是覺得有時候還是要提醒一下自己:預測的目的是為了採取行動,不要迷失在五花八門的 benchmark 跟指標當中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